独家全面解读: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风险管理,科技创新企业的无形资产谁来保护?
我们今天谈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数字化、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带来很多新价值创造的机遇,这些颠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会催生很多新的风险,也可能会影响现有风险的性质,风险层次可能会更高,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段,也可能是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来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近日举行的“洞悉变化 驾驭风险 2019怡安中国峰会”上,中怡保险经纪总经理吴青、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宏、林德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云鹏,以及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共同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下的风险管理新思维”,其中有很多洞察和思考将对企业管理者有所借鉴。该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容言创新传媒创始人谷昕容。
容言创新传媒创始人谷昕容
谷昕容:我们今天有两位来自传统行业的代表,分别是汽车业和零售业。先请两位分享一下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当中可能会遇见哪些最突出的新兴风险?
肖云鹏:我所在的汽车制造业已经在智能化、信息化上做得比较突出,无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调度各方面。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危机意识,因为存在大量风险问题。
首先,在思维层面上,我们最终都要走向智能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择错了,我们之前的投资就全浪费了。
第二,从整体制造业生态的态势风险上看,之前汽车行业是大批量小种类生产制造公司,未来的汽车市场可能是定制化生产,而定制化生产过程当中我们的成本能否控制好,研发能力、管理水平最终能否达标,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风险。
最后,安全问题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数据安全风险,包括个人数据和公司数据泄露;网络安全风险;车间智能化的风险等。
林德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云鹏
孙扬:苏宁金融是中国央行对外宣布的五家金控模拟监管试点机构之一,是江苏省唯一的一家金控监管试点机构。苏宁易购是中国智慧零售的领军企业,是中国线下渠道最大,线上增长最快的智慧零售企业,目前全国拥有线下门店111,064家,是典型的实体经济,苏宁金融是围绕苏宁商业形态发展而来的,定位于以O2O融合为特色的金融科技公司,专注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苏宁金融的金融产品都是围绕零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消费金融、企业之间支付结算、商业保理、电器延长保修等具体场景而构建的。所以,我们对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都比较了解,以下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看苏宁金融服务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一,在战略层面,数字化对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变革。行业变化很快,例如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对传统汽车行业乃至整个出行领域的冲击。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会突然拉开企业之间的竞争差距,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很有可能是来自数字化、智能化比较先进的企业的基于先进技术的低成本降维攻击,而不再是劳动密集、商务模式的平层攻击,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就有可能导致一家公司直接从历史舞台上退出,甚至是那些曾经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如果不积极拥抱智能化,智能化进程落后,企业就有可能在竞争格局中处于下位的风险。比如数码相机对柯达胶卷,微软和英特尔的微型机对SUN公司等。所以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战略风险,不能因时而变,不能融入新技术和新时代,而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二,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金融风险传导的风险更大,数字化、智能化把很多企业连接在一起,从ERP系统、SCM系统到WMS系统,企业之间信息流通的特别快,企业之间的流程很多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比如说一个制造供应链产业,数字化供应链将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都通过数字化网络连接起来,这就存在一个巨大的传导网络。一旦因为企业经营、行业行情、贸易风险等导致有些地区的龙头制造企业经营情况发生波动,这家龙头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可能会立刻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由于信息安全原因,这个供应链网络受到攻击,导致供应链中断,也会让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现在企业之间的金融业务往来交互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投资、持股、财务往来、资金拆借等,一旦有主要股东的撤资,立刻就会让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面临风声鹤唳的局面。一旦企业的债券违约,立刻会对一个公司的产业链上下游引发风险波动。所以数字化时代,给企业带来了便利,也带了快速受到关联企业影响的风险。
再说我们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
苏宁金融主要做普惠金融,除了服务消费者之外,还服务很多小微企业。很多小微并没有太多不动产,而是由较多的动产,但是动产的融资风险较大。比如我们会做经销商的物流存货质押、汽车订单融资等,但动产的融资风险比较大,融资申请信息有可能造假,动产的数据有可能被篡改,金融企业看到也许是不真实的信息,贷款就有被欺诈的风险。目前苏宁银行已已经采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动产质押技术对动产进行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风险管理下沉到物理世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产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两个层面的保险来尽量确保传到金融企业的动产信息是真实的,将主观信用评价体系升级为客观信用评价体系。我们这个技术,也获得了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的三类奖。
另外保险可以和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结合的更紧密,共同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比如,因为要促进消费升级,消费金融目前现在非常火热,据我所知,有一些保险公司已经进入了消费金融领域,给放贷的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或者履约险服务,如果贷款资产发现逾期或违约,保险公司就做一定的赔付。另外,在农村供应链金融领域,我们给农户做农资采购、生产经营贷款,农户和养殖公司签约,我们根据签约合同和农户的经营情况来发放贷款。农户可能会面临天灾、家畜生病等风险,我们已经和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户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有了保险,就避免了因为天灾导致农户缺乏偿还贷款的资金。有些保险公司已经和智能设备公司合作,基于车载的设备,个人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保险增信服务。当然,这类服务保险目前的渗透率还非常有限,希望未来可以有所突破。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
谷昕容:针对肖总和孙总都提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吴总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吴青:我很感叹,尤其是看到制造业的客户坐在这,我脑子里面第一个画面就是回想起2018年8月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代工厂,三个制造场所同时被网络袭击,导致上亿美元的损失,股票也大幅下跌,这是最直接最形象的网络攻击导致制造业营业中断的案件。
数字化经济是双刃剑,科技越发达,我们依赖性越强,但我们本体抗风险能力越弱。而整个过程中,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落后于问题本身。作为保险服务企业,我们希望能够缩短这样的距离,帮助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应对网络安全风险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没有任何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我们有事前预警方案,怎么进行红线测试,通过发现问题,提升防范能力。而在风险事件发生以后,我们通过保险转嫁风险的手段,不管是企业发生营业中断,还是第三方信息泄露而造成的赔偿责任,我们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们已经帮国内很多企业安排了网络风险的保单。网络作为生态环境的因子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周边,这个风险不因你的地域或者行业而增加或减少。很多企业会问,一旦网络攻击发生后,我的财产损失、责任损失该如何弥补。如果你没有风险转嫁的话,就只能自保;但如果你有保险转嫁就多一份杠杆,保险公司可以帮你负担部分损失。
谷昕容:从保险业的角度看,还有哪些新的风险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吴青:我们刚才说从2007至2017年期间的财富五百强公司看,很多企业已经从传统制造业变成新兴的科技公司。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数字是2017年,S&P500强公司的资产85%是无形资产。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无形资产保驾护航企业的发展,但是无形资产到底应该怎样保护,无形资产的风险应该如何转嫁?
刚刚孙总讲了很多,我觉得有一块很大的业务您还没做,可能这些企业没有实物做抵押,但如果你对公司很多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发现它们很有价值,你肯定也愿意给他放贷。如果这里面有保险公司的解决方案来帮他背书,给他一个无形资产的保单,一旦发生状况,保险公司可以像实物资产一样赔偿的话,我们民营企业或者新兴科技公司的发展一定会更迅速、更有效,现金流会更好,投资人也会更放心。
在这方面,怡安也做了大量创新工作。我们在全球成立了近百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专门研究无形资产战略,无形资产估值怎么做,无形资产的风险保障应该如何去转嫁。我相信这一块未来是个大市场,因为我们保险市场到目前为止所保的仅仅也只有15%的固定资产量,还有85%的无形资产是没有得到保障的,空间巨大。怎样利用保险的手段帮助这些科技创业企业迅速有效地募资、扩张、发展,也包括孙总讲的消费金融供应链等方面,我希望这是我们可以发力的一个契机。
怡安也是全球唯一具备这样能力的团队,我们希望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风险保障等诸多新的方向全方位助力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新兴科技企业,都能够得到来自保险的保驾护航。
中怡保险经纪总经理吴青
谷昕容:人才发展和管理也是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一项挑战。张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观察?
张宏:人力资源管的好就是资源,管不好就是风险,特别在数字化时代,这两个极端会更加分化。
人力资源职能在组织里如何承担重要的责任,比如利用大数据做预测,让我们员工自身在公司里面感受更加完美,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已经走在前列。
人力资源职能在组织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观察到一些领先企业的实践非常有价值。比如,百特医疗利用数据分析总结出管理者和员工间的沟通频率与员工敬业度之间的关系,辉瑞通过数据整合从而进一步预测员工的离职行为,准确率相当高。通过大数据来做事先的预判,就可以进行事前干预。
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领导者如何赋权。像华为、平安这样的大型企业,拥有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名员工,其实是人力资源在引导整个体制系统,华为给员工做相当大的授权,是通过机制来完成的,数据和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创新。企业如何做内部的创新孵化,我们看到一些德国的百年企业,都在中国做自己员工内部孵化,甚至也跟外部的私募、公募机构一起合作产业的孵化。以上这些都是企业在积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做人力资源管理。
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宏
谷昕容:风险管理并不总具有防御性,更应该是去主动应对。企业能否通过驾驭和运用新技术,从而更好地缓解企业面临的负面下行风险?
肖云鹏:运用新技术去面对未来,这件事是一定的,这是一场革命,跟前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我们一定要到达河的对岸。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运用这些新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效率,无论在智能制造,还是在人力、财务各个方面,技术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解决供需矛盾,是变化的需求、变化的市场和我们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风险,不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保险业,都应积极应对。制造业最终像零售业一样,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不断优化自己。
孙扬:苏宁金融经营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最大的特色就是金融科技在业务中的应用在行业中来说是都是非常深入非常全面的,可以说金融科技已经覆盖我们的全业务、全流程。目前苏宁金融已经上线了几个行业内最领先的金融科技系统帮助业务抵御金融风险。
首先,我们采用多普勒企业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它通过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对企业以及企业周边的生态进行实时自动化的量化建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从500多个维度的数据来预测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风险有可能出现在哪个企业,有可能从哪个企业传导到到哪个企业,企业的那些行为可能导致他的经营生产产生波动,企业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哪里。我们已经上线了关联图谱、风险图谱、股权图谱、投资图谱等六个图谱,还有企业的行业行情的自动化分析。还可以分析企业的债券违约会对下游哪些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产品对于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供应链风险非常有帮助,已经覆盖了130万个企业,未来我们也会把个人图谱和企业图谱打通,将对高管和法人的分析和对企业分析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对企业风险把握的更准确。这个系统目前是国内最为先进的。
第二个科技产品是我们的幻识反欺诈知识图谱,主要是面向个人的信用和反欺诈风控。我们会通过设备、位置、行为、习惯、社交等八个维度分析借贷人是不是来自团伙欺诈,是不是使用欺诈设备,这里面就用到了图谱挖掘、语义网、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可以说,任何一个账户是否是黄牛、网络黑产、恶意骗贷,我们的幻识系统都可以实时的甄别出来,从而有效地帮助个人金融产品防御风险。目前幻识系统已经拥有50亿级的节点数据,还应用到了催收失联修复、客群质量分析、智能营销等领域,目前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此外如前所述,我们还上线了区块链+物联网动产质押融资系统,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可以穿透资产底层,看清楚底层实物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被转移或变动的风险,这样的产品和技术可以让我们金融服务敢于继续下沉,做真正的普惠金融。
但是,目前利用科技手段,人力成本是个很大的问题。人力资源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一是团队是否有足够开放的思维进行吸纳储备人才,或者没有前瞻思维培养人才团队。尤其二是目前高端人才非常紧缺会导致企业碍于成本无法找到足够的人,比如风险管理专业人员,风险建模、信用风险评估、反欺诈人才在市场上非常紧俏。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财务体系又会觉得成本高,导致很多家企业想开展业务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其实高科技、专业化人力资源的风险是制约企业业务发展的非常主要的一个方面。
谷昕容:这个问题抛给了张总,我们如何能够使人才储备满足风险职能转变的需求?
张宏:这个问题不只是风险管理问题,看到市场上特别火的一些岗位,我的看法是:
第一,你不可能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备专家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这应该是一个团队组合,一定是通过一个小团队的联合作战方式,技能互相补充的方式来进行。有些时候在项目经理这样一个职位、角色的重要性,可能会比专家的能力更加重要。
第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核心人物,处于核心位置的也不仅仅是风险管理岗位的人。整个组织未来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学习力,你学习的意愿和速度,这个很关键。而我们的组织有没有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敏捷度、新鲜感去提升、迭代组织的能力,这是解决方法之一。
谷昕容: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时代所带来的优势,意味着企业必须彻底转变其创造价值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方式,但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在风险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而我们却行动迟缓或无所作为。
希望我们本场这短暂的30分钟的讨论能够为在座的各位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更加敏锐地洞悉变化、应对风险提供一些思考方向与启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