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迅速铺开,其中最可期待的投资者国家或者区域是哪里
【邵宇】:第一个问题关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迅速铺开,今年可能会迎来小的高潮,您觉得最可期待的投资者国家或者区域是哪里?
【诸建芳】:我觉得是在中亚地区。
【沈明高】:一带一路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系统的力量?我觉得目前的情况下,基本上还是处在以物换物的阶段,比如说高铁换大米、高铁换石油这种形式。
泰国(一年)生产的大米,如果在国内消费的话可以吃十三年。现在中国多的是产能,所以说高铁换大米可能比较靠谱。当然现在油价下跌以后,高铁换石油,或者换资源这一块,是不是还能继续推动,这也是另外一个问题。
【沈建光】:我认为最有前景的还是东南亚,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现象表现还是不错的。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一带一路的战略如果算经济效益的话,东南亚是第一位的,如果是援助性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是中亚。
【林采宜】:我比较赞同沈建光的观点。我觉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西亚国家,因为高铁能够改变地缘政治,也就是说让全球从一个海洋时代走向一个陆地时代,这可能是地缘政治划时代的一个改变。这种投资可能回报更长期。如果从短期的经济贸易的角度,应该是一种资源的互补,东南亚的人口红利和中国现在的资本流动性宽松。现在中国缺的是人,多的是钱,东南亚恰恰相反。
另外中国多的是产能,尤其是钢铁、化工这些,用来搞基建正好。我觉得如果从短期的经济上面,贸易的互利来说,应该是东南亚国家;如果说要改变海洋时代的一个格局的话,应该是西亚国家。
【徐高】:我觉得还是中亚。基建对GDP的经济效率有一个提升,我们看东亚和海上丝绸之路,如果从和中国互联互通的角度来说,联系很紧密,因为海运这个成本很低。而真正和我们互联互通构成约束还是中亚这些国家,因为资源要运过来。所以,从我们国内的角度来看,去中亚修路比在东南亚做,可能边际上的效果更好。
【俞平康】:我觉得是东南亚。文化的趋同和互信是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当然贸易互补都是一些因素,但是特别是对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要保证它的回报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所获取,首先要有一个文化上的互信。所以说,我们的一带一路以基建投资为主的话,就是东南亚。
另一方面,要对于中国经济的去产能,或者投资、或者消费、对外援助,让中国的经济能够更多地捕获这样的效应的话,我们应该在一带一路扩展过程中,刺激周边国家对我国下游产品、终端产品的需求,这样的话中亚国家会更有利,因为他们本身的经济结构趋向单一,他们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很高,这些终端的产品,他们的需求度比较大。
【诸建芳】:实际上一带一路不单单是从经济层面上,更大的是从政治上考虑,美国在亚洲的布局,从日本到东南亚一个弧形。中国的突围,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一个迂回的战术。最近的几件事,习总到拉美去,成立了金砖银行,而且中亚地区的话,美国的力量开始在抽走、在削弱。从政治层面来说,很可能是一个突围的方向,迂回来跟美国进行遏制与反遏制。
另外从一带一路,哪怕从经济层面来看,开始不是说要赚多少钱,最初的很可能是这样的,从中国政府来说,设立丝路基金最开始很可能是往外无偿推出去的,但作为中国的企业跟出去,他的商业行为、拿到的定单,最初的钱是中国政府援助的钱,采购国内的东西。这样来看的话,初步的“走出去”很可能是西边先开始。因为东部的话,关系还是比较紧的。海上丝绸之路跟路上比较的话,路上的可能更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