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沪港通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为主题的“浦江金融论坛”亮相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来自上海各金融领域20余为认识出席,共话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12月5日下午3时30分,黄浦江畔。
以“沪港通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为主题的“浦江金融论坛”亮相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来自上海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高校研究机构等高管近200人济济一堂,共话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历时两年的沪港通备受外界关注。“沪港通的推出,事实上震惊了整个全球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研究部总监傅浩说,“两个市场的沟通和商谈花了整整18个月,大概正式的见面会议有100次多一点。沪港通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自欧元诞生以来最复杂的一次金融创新,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参与沪港通全过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深有感触:“这是沪港两家交易所的商业行为,一切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因为差异特别大,情况特别复杂。在谈判的过程中,本着这些很多原则的设计,才能谈成的。”
上海重阳投资集团总裁王庆、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进等就中国资本国际化问题进行主题演讲,精彩的观点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
“已经矗立于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陆家嘴金融城,正在成为新兴金融业态的基地,也成为金融改革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逐步形成论道陆家嘴的巨大舆论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简大年说,“期待能够借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强大传播力,对陆家嘴金融创新带来新思想新启迪。”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浦江金融论坛”是人民大学校友论坛里面最早开创的论坛,包括北京的燕山金融论坛,香港的中华金融论坛,纽约的人大纽约金融论坛。这种蓬勃传播之势,让人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正在新的全球化的时代崛起。
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站在英美模式的肩上,具有新时代金融民主精神的金融模式可能是互联网金融。
浦江金融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金融界校友于2008年春天创设,已经举办过内部的会议28次。论坛“高起点、高平台、谋大事、办实事”,是一个小范围具有学术沙龙性质的会议。每季论坛都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形势密切相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法人代表叶国标说,这是“浦江金融论坛”第一次大规模、开放式的举行,而且落户在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这是一个“里程碑”。
作为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的重要载体和新华08上海总部的营运场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集金融资讯采集、发布、数据挖掘、指数研发、电视制作、新媒体运营、资本运作、项目运作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新华社战略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功能性平台。
当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为“浦江金融论坛”的常设会址。
2014年1月1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被誉为“东方蓝宝石”,是陆家嘴金融城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