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交所,场内保险交易市场“中国路径”的探索者——专访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曾于瑾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蕾)五年前的炎炎六月,作为推动上海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出“重头戏”,上海保险交易所(下称“上海保交所”)在黄浦江畔揭牌亮相。因填补了保险要素市场的空白,上海保交所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外界关注。
保险交易所在我国金融业是一个重大创新,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事物。“还记得刚刚成立时,内外部多多少少会对我们心存疑虑,就连保险学术界也对保险交易所没有一个成熟的看法。”忆起这五年的创业岁月,上海保交所董事长曾于瑾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直言,尽管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但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上海保交所在银保监会的领导下,用党的建设统领创新创业,开拓出一条建设场内保险交易市场的中国路径。”曾于瑾说。在“多点探索、轻资产投入、功能配套、重点布局”的发展策略下,上海保交所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那就是场内保险交易,其关键突破口是“保险交易、再保险交易、保险资产交易”。
对于下一个五年,“希望能将场内保险交易模式提升到新高度。”曾于瑾说,上海保交所目前向好的基本面为建设好场内保险市场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良好前提,但考虑到场内保险交易模式仍属于新兴事物,如辅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将能更好地激发整个保险交易市场的活力。
已实现两年盈利
上海证券报:保险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事物,建设探索周期会比一般性企业长。目前,上海保交所的财务情况如何?
曾于瑾:保险交易所建设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形成,更需要实践的积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出发,用实践来检验思路,让市场来考验方案,再反过来不断完善深化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我们立足保险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支持和推动保险交易相关要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机构间、业内外的互联互通;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先为行业创造价值,再从增值中分享价值”,收入也主要用于平台建设、运营维护以及交易服务,特别是初期为了培育和发展市场,部分业务采取不收费或低收费的策略。
目前,上海保交所的财务经营情况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以来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1%;营收结构持续优化,业务收入逐步多元化,特别是综合科技服务收入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2020年合并报表总收入超过2亿元。二是实现2019年、2020年两年盈利。比较来看,上海保交所在成立后的第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即实现盈利,远低于保险公司(5-8年)、金融科技和平台类企业(6-9年)的盈利周期。
上海证券报:按照银保监会核准的业务范围,上海保交所不仅可以为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及相关产品进场交易提供场所和支付结算服务,还可以开展保险经纪、代理销售业务,以及监管赋予的其他职责等。可以说,业务范围比较广泛。目前,主要业务有哪些进展?
曾于瑾:上海保交所按照批复方案和银保监会要求,在研发上线国际再保险、国际航运保险、大宗保险招投标和特种风险分散等“3+1”平台的基础上,从增量市场和行业痛点难点切入,建设形成了保险交易综合平台、国际再保险和国际航运保险平台、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数字化健康保险交易平台、数字化保险中介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形成成熟模式,再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和领域。
经过不懈探索,我们成功将账户、登记、结算、反欺诈等金融交易所功能引入保险业,成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搭建了覆盖保险资产和负债两端的场内交易体系,成功运用金融科技等新的生产工具改造保险交易组织方式。
目前,各平台共接入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保险专业中介等机构2317家次,登记监测约11.61万亿元保险资金的运用信息,集中登记全量保险资管产品,规模约4.19万亿元;累计注册航运保险、资产支持计划等产品8411只,交易保险金额约43.3万亿元。
比如,保险交易综合平台方面,上线以巨灾保险为代表的共保运营平台;推出公开、透明的大宗保险招投标机制,已完成公益类、政府类、商业类等26个大宗保险招投标项目,提供保险金额达11.89万亿元,惠及人民群众近2227.4万人次。
国际再保险和国际航运保险平台方面,两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大会共吸引境内外558家次机构参会,从规模上已位列全球四大再保险交易商年会;累计注册航运保险产品8373个,实现保险金额超11万亿元。
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方面,上线保险资管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平台;全面承接资产支持计划注册、组合类产品和专项产品发行前登记工作等。
数字化健康保险交易平台方面,实现广州、杭州、青岛等地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在场内集中挂牌交易,已为1000多万人提供约28.3万亿元的保障金额,大连、宁波等多个城市的定制型产品即将挂牌交易。
同时,我们在保险业率先引入账户、清结算、反欺诈等金融交易所配套功能,目前累计开立场内保险交易账户达812.6万户,实现资金清结算约321万笔,反欺诈查询559万笔。
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安全运维能力,有效支撑了上海保交所承接重要领域、重量级的项目,是我们向市场输出高品质、高质量服务的底气所在。以“保交链”为例,我们正在银保监会保标委的指导下,牵头行业制定再保险、数字保单等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技术标准;我们还联合行业机构成立“保险区块链创新中心”,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再保险、健康险、保险风控、企业年金等10余个区块链应用场景。
场内交易的三个路径
上海证券报:全球范围内虽然已经开始了场内保险交易市场的探索,但还没有成熟模式。从操作层面来看,场内保险交易具体将从哪些领域进行突破?
曾于瑾:上海保交所怎么组织场内交易?能为保险交易提供哪些服务?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有三条具体路径较为可行。
一是从中介机构市场切入,集中交互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产品交易信息,统一提供账户、清结算、反欺诈等基础服务。既能把目前交易最分散、最难监管的那部分场外业务纳入场内集中开展风险监测;又能落实银保监会对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助力行业大幅提升信息化程度;还能提升场内保险市场交易活跃度,形成一定规模。
二是从防范国际再保险交易风险切入,逐步推动再保险交易由传统的线下模式向场内线上交易转变,为再保险交易中后端提供账务清分、数据交互、合同存证、资金结算等服务。可以探索建立再保险基础设施的中国标准、中国规则,提升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三是从保险资产端切入,对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进行集中登记,并对相关产品提供发行、交易、托管、信披等全周期运营服务,推动实现非标资产标准化、场外交易集中化、手工交易电子化、交易结算一体化、风险管控全程化;也可以疏通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管道,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领域。
第二个五年实现“五个突破”
上海证券报:上海保交所已步入第二个五年,具体有哪些规划和构想?
曾于瑾:过去五年,上海保交所的运营模式取得积极成效,基础框架搭建和基础功能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展望未来五年,上海保交所将在银保监会的领导下,开启提质、拓面、上量的新征程。核心是要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场内交易机构数量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发挥交易所的机构和要素集聚效应,推动实现所有保险公司、专业代理机构、银行等主要兼业代理机构,进场参与产品交易、信息交互和资金清结算,实现服务机构数量和机构互动频次更大数量级的突破。
二是场内交易产品规模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打造丰富科学的场内产品体系,实现健康险、养老险、巨灾保险、资管产品以及网络安全保险、信息安全保险、绿色保险(如新能源汽车保险)等产品在场内深度交易,力争健康险交易保费达到2000亿元,在健康险总保费中占比达到10%;养老险交易保费达到1000亿元,各类专属产品保费达到1万亿元。
三是场内交易服务和功能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技术系统、配套功能和各项服务,一方面持续优化账户、登记、清结算、保险风控等功能和金融科技运用场景,尽快推动实现行业级应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与医疗、气象等公共资源,以及设备技术供应商、数据分析企业等外部数据源的对接与合作,在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探索个性化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更关键、更重要的交易枢纽作用。
四是交易所技术创新和应用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运用的力度,不断推动底层系统升级以及技术架构、流程和功能优化,力争在再保险、健康险、反欺诈等领域率先实现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规模化应用。
五是在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机制,完善相应的资源配置、合作机制、考核激励、人才队伍建设等配套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撑上海保交所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