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回忆三年前上海市领导为论坛定名
一场科学盛宴将在10月30日进入上海时刻。尽管遭遇疫情,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如期向世界发出了邀约。
疫情之下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当初是如何成立的?论坛为何选择了上海?记者独家专访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听他讲述背后的故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 王侯
王侯: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新冠疫情。这对论坛筹备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论坛组织形态的变化。7月份的时候,我们判断科学家全部到上海参会的难度已经很大了,当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上海主会场+海外分会场,二是上海线下会场+云论坛,这两个方案我们都做了努力。到了8、9月份,国外的疫情还是没有好转,我们果断地取消了海外分会场的想法,专注到云论坛的模式。但是云论坛的复杂程度随着人数增加成指数增长。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今年参会的科学家来自全球11个时区,而且论坛前后又正好碰上欧美国家从夏令时调回正常时令,光是协调参会科学家都能接受的上线时间,我们就经历了繁琐的计算和反复的沟通,我们的办公室几乎是24小时不关灯的。另一个问题是疫情对科学家参会意愿的影响。虽然采用了云论坛的形式,但还是有不少科学家存在顾虑。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已经年过八旬。他很早就同意参加今年的论坛,但疫情发生之后,他从大城市躲到了乡下的私人寓所,闭门谢客。参加云论坛,需要到他家安装网络设备,他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抗拒,流露了退出的想法。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与他反复交流沟通,也通过其他一些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还是成功地说服了他。正是因为我们满满的诚意,以及对细节的注意,所以今年参会的科学家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个国家或地区的近14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20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将在三天的会期云上相聚,这是史无前例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联动,也是疫情背景和复杂国际形势下,“科学无国界”精神的有力实践。记者:听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罗杰•科恩伯格主席和迈克尔•莱维特主席都已来到了上海,他们来一趟不容易吧?王侯:是的,这特别令我们感动。以色列是严格执行防疫措施的国家之一,科恩伯格主席往返一趟要接受两个14天的隔离期。作为“国宝级”科学家,无论是以色列政府还是科恩伯格本人都非常重视防疫,他基本过着从住所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甚至连儿子去探望他,父子两人都是遵守社交距离,隔着窗户交谈。罗杰•科恩伯格(右)和迈克尔•莱维特在第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赖鑫琳摄
在这种情况下,坦率地说,我们已经做好了海外科学家都无法到现场参会的准备。但是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发起方,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两位主席认为,现场参会是他们的份内事,只要有一丝可能性,都要努力去争取。最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促成了他俩来华,确实非常不容易。记者: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协会的努力,当初协会是在什么机缘下成立的?王侯:第一届论坛是2018年举行的,我们为此整整筹备了三年。我和科恩伯格相识,最初是因为项目合作。他是一位结构生物学家,我想将他的项目引进到中国。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发现他有非常强的战略科学家特质,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极高成就,而且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有深刻的理解。科恩伯格是俄罗斯两任总统的科学顾问、以色列国家科学顾问。我们谈到中国科技的发展,当时正是我国的科技应用场景和应用创新飞速发展的时候,但我们都深刻意识到,中国科技要继续前进,一定要在基础科学领域上有所突破,做出从零到一的成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初一公里”。基础科研靠谁来做呢?靠青年人。青年人是最活跃的科学群体,他们是创造未来的人。同时科学研究也需要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来进行。我们确定了“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个目的,联合莱维特、朱棣文、兰迪•谢克曼等几位志同道合的诺贝尔奖得主,发起成立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这三个目标也被确立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三大使命。王侯:光成立协会还不够,需要有一个载体来宣扬协会的理念、完成协会的使命,所以就有了办论坛的想法。我们的想法也很朴素,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具分量的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是最具公众影响力的科学家。能够集合多一些的诺奖科学家,就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激发对基础科学的热情。后来又把顶尖科学家群体从诺奖扩展到了其它主要科学奖项。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地还是面临很多的困难。顶尖科学家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组织,需要一个人一个人地邀请。2017年到2018年,为了邀请一位诺奖科学家入会并参加第一届论坛,科恩伯格亲手写了28封邮件,事无巨细地向他们解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的理念、做法,最终成功地做了邀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年筹备,我们就是用这种很笨的“拉人头”方式,邀请到了26位诺奖科学家参加第一届论坛。而从筹备到执行的过程中,我认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科学家主导。筹备的时候是科学家邀请科学家,召开的时候是“科学家讲、科学家听”。我们发现,论坛里面最好的学生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本人。连续三届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参加每一场论坛几乎都要提问,而且不局限在化学领域。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同场开放交流,是论坛的最大特色。正是由于有最尖端的思想碰撞,论坛成为对顶尖科学家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第一届30多位参会的海外科学家回去以后,都在谈论坛的吸引力,所以第二届参会的海外科学家增加了近一倍,今年第三届又翻了一番。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 孟雨涵摄
通过这些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已经得到了像英国皇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麻省理工、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组织和研究机构的认可,不仅可以继续扩大影响力,也真正能够去做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的工作。王侯:这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科恩伯格主席给一些中国城市写过信,表达举办论坛的意愿,上海市领导给予了最热烈的回应,希望论坛能够在上海举办。而在论坛落地的过程中,上海市相关部门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我透露一个细节,第一届论坛举办的时候,我们原定的名称叫“滴水湖论坛”,市领导亲自把论坛名称改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从这一点小小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格局和气度。所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一定会在上海持续办下去,办成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科学盛会,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