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国家管网顺势而生 市场各方借势而为(下)---陆家嘴金融网

熊伟:国家管网顺势而生 市场各方借势而为(下)

熊伟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019-12-29 14:57:55
  

熊伟:国家管网顺势而生 市场各方借势而为(下)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上下游企业应提前筹划,顺势而为,在市场变革中掌握主动。管网公司加快互联互通,形成全国一张网,统一调控高效集输。交易中心完善交易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

上游企业:四方面着重发力

管网公司成立后,上游企业失去长输管道及部分LNG接收站核心资产及稳定收益来源,可在“优化资源配置、灵活精细营销、和谐购销关系、做实做大终端”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  构建多元化资源池。

2035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消费量将在当前基础上翻番。上游企业要构建“国内基础稳固、海外多元”的资源供应体系,形成与市场规模相匹配、与竞争形势相适应的稳定资源池。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近年来,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预计2019年国产气产量达到1750亿方,同比增幅9.1%,对外依存度下降0.8%。上游企业加强勘探开发投入及页岩气等技术攻关,力争2035年国产气产量超3000亿方,争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控制在50%以内。

打响外采资源“组合拳”。开展国际采购策略研究,针对目的港、合同量、价格条款,合理制定采购策略。

形成“陆上三大” “海上七大”进口格局,陆上以中亚、俄罗斯为重点,西亚为接替;海上以中东、澳大利亚、俄罗斯为重点,以加拿大、南美和美国为战略接替区。

建立起以管道气、LNG长约、中短期和现货为支撑的进口资源通道,管道气主要聚焦中亚、俄罗斯等国,长约聚焦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资源国。针对当前海外资源价格较低情况,新签订一批中长协资源,摊薄长协平均价格。

现货采购在保障已签合同基础上,紧密关注进口现货与下游市场价格,若现货综合采购与管输成本高于市场价格,即可在接收站及管道有余量情况下,增加采购现货资源在市场中投放。

韩国、日本平均负荷率分别为32%、47%,当地天然气市场发展已经成熟,LNG接收站富余能力较大。2019年11月15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完成国内首单罐箱LNG线上交易,可充分利用日韩LNG接收站富余能力,通过罐箱联运等多种方式向国内用气缺口较大的华北区域供应。

参与国家LNG项目投资和并购。

建立自产与贸易并重,目前国际现货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近5年是投资海外LNG业务的良好时机。将资源丰富,规划产能及出口规模大、LNG到岸价格竞争力强国家作为项目合作目标市场,锁定权益资源,构建多维度海外LNG资源保障体系。

收购或参股海外LNG 主要生产国液化项目,增加关联项目采购量。与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内企业合作,分摊资金压力和项目运营风险。

合理统筹国内资源。

充分利用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与国内其他不同资源主体开展串换合作,以合理价格买断其他资源主体的富余资源。

紧密跟踪其他煤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探明及上产情况,争取采取统购统销,减少区域内部竞争。

谨慎大规模开展LNG接收站及配套储罐建设。

目前在建(扩建LNG)14座,接收能力3800万吨/年,规划接收能力达6300万吨/年,今后LNG接收站负荷下降。国家管网公司LNG所辖接收站均将对外开放窗口期,上游企业要合理制定建设规模及节奏,降低投资成本。

(二)  提升精细营销能力

主动适应天然气市场化机制变革,加快完善市场营销体制机制,制定多维度营销策略,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响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断拓展自有终端。

重新梳理营销体系及架构。

以“市场化”为发展主线,围绕“客户”为中心,树立以“营销”为核心的理念,重新构建天然气营销战略规划、营销策略、销售计划、资源调运、客户服务为主的营销系统。

理顺管理机制,探索构建五大中心——

营销中心:依据国内外资源及下游市场动态,调整长协及现货资源采购节奏,制定营销策略、销售及交易计划,依据市场情况及时纠偏。资源采购中心:进行国内外资源寻源及合同谈判签署,锁定资源保障供应,并按照营销中心部署,有序组织长协、现货资源采购;交易中心:与上海、重庆等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立起常态化沟通关系,依据营销中心市场化资源配置安排,有序在平台上投放资源;调运中心:做好上下游及国家管网运行协调,审批管道气及液态LNG日指定计划,协调具体执行。跟踪窗口期及管道剩余能力,完成线上成交资源的交割;客户服务中心:维护客户关系,制定客户服务标准,进行客户满意度测评,设置24小时接报电话,处理投诉等。

构建多维度营销策略。

制定不同资源营销策略。目前国家已经放开除国产气及2014年以前进口管道气资源之外的销售价格,港华金坛储气库已经成功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实现市场化定价。上游企业可逐步调整当前捆绑式销售定价模式,在保障基本民生及大民生用气前提下,对于进口LNG、煤制气、煤层气、中俄东线及储气库调峰气等资源在交易中心线上投放,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定价,避免出现在门站价基础上与下游协商引发纠纷,逐步还原非管制气资源本身价值。

制定不同用气类型营销策略。针对城市燃气、直供工业、电厂、化肥等不同用气结构,大力发展城市燃气中大用户直供,加快推动建设峰谷气价、调峰气价等价格体系。对于调峰电厂、化肥、甲醇等可中断用户及调峰用户,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制定补偿机制,切实反映供气成本和提供服务的差异性,利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

制定不同区域营销策略。针对西部、西南、东北地区传统市场门站价格整体偏低现状,精准测算资源综合成本,评估客户承受能力,依据与可替代能源价格关系逐步调整。对于东部、南方及环渤海沿海区域,依据市场情况,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平台紧密衔接,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灵活进行价格调整,扩大竞争区域市场占有率。

(三)  构建和谐购销关系

维护好客户关系,提高客户黏性及忠诚度。切实改“坐商”为“行商”,建立起供需双方良好商务关系,努力以长期合同方式锁定大部分资源,构建稳固护城河。

严肃购销合同。加快建立“照付不议”和“偏差结算”机制,在合同中明确并严格执行。

全面推行热值计量。下一步管网中天然气将出现同质化,国内已具备实行天然气能量计量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体系,体积价格向能量价格转换实施路径不断完善,尽快推行能量计量。

(四)  大力发展自有终端。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支线建设,抢滩空白市场及高端用气市场开,以整装城燃项目并购和大型燃气集团战略合作为标的,采取股权置换、要约收购、分拆收购、定向增发等方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多点发力,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中间管输环节:构建全国一张网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将消除管网间壁垒,加快互联互通,形成全国一张网,推动油气产业链上下游充分竞争。

(一)加快推进互联互通

加快管网之间互联互通。充分整合上游企业管道资源,尽量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联络线、联络站、地方管道等实行应联尽联,应通尽通,消除各自为战区域孤岛。

加快管网与接收站之间互联互通。国内LNG接收站布局不均,我国已建21座接收站,冬季天然气消费相对集中的华北区域只有5座,南方仅广东省已达5座,市场供大于求,着力推进南方接收站接入天然气管网系统,将富裕能力向北方转移。

(二)统筹骨干管网规划布局

统筹国产气产能建设规划、进口气引进规划及和各省区天然气利用规划,科学规划管网干支线路由及制定分段分期建设计划。构建“五横四纵、三群、五中心”的天然气输送体系(引自中石油规划总院)。五横四纵:建成“五横四纵”干线管网。三群:建成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三大LNG接收站群。五中心:在湖北枣阳-潜江-武汉 区域形成1个天然气主枢纽中心,在中卫、永清/安平、甪直/嘉兴、 广州形成4个转输中心。

最终形成全国“一张网”、东西互补、南北互济、海陆互通、资源多元、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统一供气格局,形成完整、高效天然气运输网络。

(三)超前开展管网设计及建设

调整管道设计理念。当前管网是企业内部投资建设,前提需要落实资源、市场,建成后在采暖季满负荷运行,无富余能力供第三方使用,管网设施滞后天然气市场发展。当前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已建成亚洲第一的大输量、高压力、高钢级管道爆破试验场,Φ1422管材在中俄东线已经成功应用。我国天然气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主干管道要按照大管径设计。

主干管道具备反输功能。海气登陆步伐将逐年加快,今后在非采暖季海气返输内陆将成为常态,研究现有管网设施反输工艺改造。在后续东部、南方及环渤海区域主干管网设计在建设时要具备双向输气功能,满足市场需求。

实行智慧管网设计。围绕实时泛在感知管道本体、相关设备、周边及附属设施数据,推动油气管道物联网设计及建设。加大国产燃气轮机、大口径阀门、调压装置等关键设备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及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四)持续优化运营模式

管网统一灵活调度。按照全国一张网,采取骨干管网集中调度为主,区域管网协同调度为辅的方式。构建统一高效集输网络,共同优化管输路径,避免管道代输价格叠加,降低管道运输价格水平。

调整日常运行模式。针对今后管网分输日指定计划由一对一(多)演变为多对多,统一制定管网订单及运行系统,给其他资源主体设置对应端口,制定统一计划报送模板。外部准入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报送日指定计划,系统自动进行数据归集。并全面推广自动分输模式,执行到量关阀。

调整多主体模式下计量问题。全面推广热值计量,做好计量设施改造及财务结算系统升级。针对上下游主体多元问题,可采取分别在上下游选择一家兜底或按照比例分摊模式,在合同中明确相应条款。

与省网公司同频共振。三大石油公司控股省网公司将纳为国家管网公司省级分公司统一管理。对于地方政府主导的省网公司,与其进行统一规划、调度和协调,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区域资源互补,提高调动气源的灵活性。      

城市燃气企业:创新业务模式

向上游拓展寻求合理资源,大力开展高效市场开发,创新服务模式,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

(一)多渠道获取资源满足需求

进军上游获取资源。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燃气集团可参与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密切关注川渝、陕蒙等自产气区域,与当地政府深化合作,获取自产气资源。

多渠道获取外部资源。利用国家管网LNG接收站窗口期及管输服务,自主外采LNG资源,满足终端需求。在国内可协同管网公司、省网参与关键支线、城市及区域环网的建设,开展与上游企业自有终端合作,争取低价资源。关注市场行情及交易中心资源投放情况,及时获取市场化资源。

精准做好用气预测。在市场化模式下,按照实际需求配置资源日趋严格,用气量精准度预测直接影响用气成本。建立用气规律模型,摸清不同气温等条件下城市燃气企业用气规律。

(二)进行高效市场开发

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抢抓政策与市场窗口期,要在努力扩大天然气消费上做足文章,开拓新市场,开发新用户,提供新服务,创造新的附加值。

做好高端市场和规模用户开发。重点布局分布式能源、煤改气等领域。利用支线建设抢滩空白市场布局,尤其加大高毛利地区市场开发力度。

抢滩车船加注业务布局。较成品油及CNG相比,当前LNG终端销售税率偏低,LNG具有较大成本优势。要结合“气化长江”、“气化运河”等重大机遇,抢滩布局终端加注领域,扩大交通领域用气规模。

(三)调整运营模式

逐步调整服务方式。在天然气管网公平开放及推广大用户直供趋势下,开放路径将逐步从国家级管网到省级管网,再到终端配气管网,燃气企业将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代输服务,未来除居民、公服、小型工商业等较为零散用户统一售气外,配气管网代输服务或逐渐成为常态,配送环节实行成本加成价格模式。

调整终端销售价格模式。上游来气将以热值结算,城燃企业分销将存在热值和体积两种结算机制,根据客户用气特性,灵活推进可中断、两部制、热值定价。协调地方政府理顺终端配气价格机制,避免不同类型用气之间的交叉补贴。针对天然气市场化后价格波动频繁,做好不同类型用气成本监审,并实时进行价格联动,调整终端销售价格。

深挖客户需求。打破区域垄断思维,聚焦天然气稳定供应,非歧视性对待下游各类用户。构建智慧服务体系,创新产品服务,逐渐提高用户燃气服务质量标准,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探索非气业务新模式。围绕燃气设备、智能家居、燃气保险等领域构建“互联网+能源”生活圈,深入挖掘非气商品需求,拓展增值空间。

交易中心:助推市场化改革 促进公平开放

交易中心作为改革助推平台,将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开发及管理管网等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公开与报送系统,帮助基础设施实现无歧视性向第三方公平开放。

(一)搭建基础设施信息采集及公开平台

按照国家能源局部署,做好国家管网、省网及其他基础设施剩余能力报送及公平开放工作。探索将信息报送系统与国家管网及地方省网等scada系统进行联接,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并结合潜在订单进行模拟仿真,自动识别能否满足新增资源准入要求。

(二)助力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

与国家管网、省网及LNG接收站企业紧密衔接,努力成为其订单系统,遵循“保障存量、民生优先、先买先得、即买即配”原则下,在交易平台上公开、透明配置管容及LNG接收站窗口期。

(三)进一步提升交易服务功能

交易主体将进一步增加,除中俄东线、煤层气等非管制气资源外,将有更多市场主体通过LNG接收站窗口期采购资源通过液来气走的方式在交易中心投放,下游管道气用户选择资源日趋多元。

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交易功能、丰富交易品种,设计并开展转售及中远期交易,推动交易合约标准化,提高天然气现货贸易交易履约率和交易量。

不断完善线上交收功能,利用交易中心信用体系,与上下游及管网公司紧密衔接,实现线上交易结果有序交割。

结合交易市场发展,不断设计及丰富金融产品,帮助上下游客户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

(四)探索开展LNG资源招标或集中采购

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平台,对于新签长协资源,利用平台进行国际招标,价优者得。推行现货资源集中采购,由交易中心定期收集现货资源采购需求,在交易平台集中投放资源采购信息,由境外贸易商集中竞价,避免多头竞争。

(五)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

国内天然气市场都由若干区域性市场组成、通过天然气管道连接的松散的联合体,可能建立多个现货交易中心,今后在各区域逐步形成标杆价格。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与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合作,已开发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等指数。

可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及市场特点,对各区域标杆价格进行修正还原,形成中国价格,全面提升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未来的话语权,降低资源采购成本,推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熊伟 高级经济师

2006年7月-2008年9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生产运行处主办,驻中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工作,获加拿大Enbridge公司调度员证书,中控调度岗位。

2008年9月-2015年6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西气东输二线筹备组、规划计划处主办、主管,负责生产运行、企管法规、计划统计、投资管理工作。

2015年7月-2016年12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油气销售部销售与客户管理科副科长,负责天然气营销、调运、运行协调、客户管理及线上交易工作。

2017年1月-2019年6月,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部公司营销调运处调运科科长,高级经济师,负责天然气营销、调运、协调监督及线上交易工作。

2019年7月-至今,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管道气交易部负责人(总监助理)。


本文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本文作者:熊伟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3- 2017 CFIC.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3-2017 陆家嘴金融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287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