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核两湾三圈层”,以新格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随着中美贸易战和国际贸易局势的日趋严峻,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出口为导向的长三角传统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本文在对国际上知名湾区发展演进规律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的包含长江口湾区和杭州湾湾区两个湾区、并由江浙沪“1+10”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大湾区,优化形成“一核两湾三圈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谋划以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长三角大湾区;湾区经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与国家战略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格局因为中美贸易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我们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强调区域一体化的转型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区域发展战略快速推进,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引领的国家城市群体系框架逐步确立,以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已经展开,京津冀和大珠三角地区再次成为国家新的战略高地。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吸纳外来人口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也已站在新起点,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然而,在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新时代,寻找新的战略机遇和突破口是长三角面临的关键问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湾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滨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焦点,但我国仅仅一个大湾区是不够的,我国具备发展湾区经济条件的地区还有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其中长三角地区具有发展湾区经济和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特殊优越条件。湾区建设出现在了十九大报告中,并连续两年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湾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导向和开放的新高地。未来,长三角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新时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和中国对外大开放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转型示范。
2 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演进特征与经验启示
2.1 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演进特征
湾区经济因港而生,依湾而兴,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高级发展形态,一般经历湾区萌芽、快速发展、创新引领三个阶段。国际三大知名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1],整体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
(1)在区位、空间和开放上,三大湾区有以下三大共同特点:一是综合枢纽。依托大湾区的大城市、大港口,形成立体多式的大物流和资源配置中心,是联接世界的综合枢纽;二是组合港群。三大湾区都是海陆空铁网构成的立体综合的现代化综合功能大港区,是高效集成的智能化大港群;三是开放高地。三大湾区均是世界最开放地区,吸引全世界高端移民、精英人才,引领世界创新技术革命的动力引擎和策源地,是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创业的最佳宜居地。
(2)三大湾区在产业、环境和文化上有六大特性:①有成延绵发展的都市群;②是世界级国家科技创新极核;③有高技术专业化新型产业集群;④是世界级国家移民中心和文化大熔炉;⑤是世界级区域国际金融中心;⑥是有特别优越的吸引人才移居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图1 湾区发展演变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2.2 经验启示
通过对国际三大湾区的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经验:
(1)功能:各港口、港口城市之间具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体系。湾区多三面环陆、海岸线长、腹地广,适合建设港口,并能在面积相对狭小的空间培育多个港口城市。如东京湾沿岸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首尾相连,形成了马蹄形港口群。东京湾港口群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地集聚,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
(2)产业:以商务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达,科技创新水平高。一方面,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在80%以上。2012年纽约湾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10.65∶89.35,东京湾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27∶17.46∶82.27,旧金山湾区三产增加值比例为0.28∶16.95∶82.76[2]。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等商务服务业发达。纽约湾区汇聚了世界市值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市值第三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业占湾区GDP比重高达15.39%;东京湾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拥有日本最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占日本全国证券交易量的80%;旧金山湾区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科技金融业尤为发达[3]。
(3)交通:城市之间多式交通联系便捷高效。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4]。如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系统总长104英里,设有43座车站,可有效解决湾区内旧金山、奥克兰、伯克利、戴利城等城市的城际运输需求,此外还有连接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机场快速交通、奥克兰国际机场的机场客运。东京湾区则拥有14条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线,以及京滨东北线、中央线、总武线等过境铁路和各类轨道交通[5]。
(4)政策机制: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为适应协同发展的需要,湾区内政府主动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如日本政府颁布《首都圈整备法》等法律法规推动东京都市圈规划发展[6],成立“东京湾港湾联合推进协议会”,并由日本政府的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牵头,联动东京湾区所有政府,共同推进湾区发展[7]。此外,早在1921年,纽约州和新泽西州联合成立了纽新港务局(PANYNJ),旨在发展并经营大纽约地区的商业和运输设施,港务局由两名州长各任命6名委员组成,负责监督纽约与新泽西之间各项跨州交通设施的经营[9]。
3 长三角大湾区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解析
3.1 范围界定初探
目前,关于长三角区域湾区的命名和范围尚未形成共识,在许多相关研究或专家学者著作中发现有诸如杭州湾大湾区、东海大湾区、沪宁杭大湾区等提法,但可以明确的是此大湾区必定是以上海为龙头,联合北翼江苏的长江口湾区与南翼浙江的杭州湾湾区,通过沪杭甬发展轴、沪宁发展轴和规划建设中的沪舟甬发展轴等形成的经济带而建立世界级大湾区。基于此,本文称之为“长三角大湾区”,并认为长三角大湾区的核心范围应包含长江口湾区城市和杭州湾湾区城市,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对同城化都市圈的界定相吻合,包括上海和江浙两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市区部分、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涉及行政辖区面积69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45万人。
图2 长三角大湾区的范围及在长三角区域中的位置
3.2 发展优势分析
长三角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大湾区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长三角大湾区与全球其他湾区的对比,长三角大湾区具有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比较优势。
一是拥有世界级的城市——上海。正如纽约大湾区有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纽约市;旧金山大湾区有美国硅谷;东京大湾区有世界级大都市东京,长三角大湾区也拥有上海这样的世界级大都市。并且长三角大湾区依附的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继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之后的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为建立长三角世界级大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拥有世界级的港口。长三角是世界著名的港口集聚区,拥有全球港口排名第一的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2017年上海港货物吞口量7.1亿吨,全球排名第二,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TEU,稳居世界榜首之位;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0.1亿,全球排名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460.7万TEU[1],全球排名第四。除此之外,还有苏州港、南京港这样的内河港口,共同组成了长三角港口群。
三是拥有全国最强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大湾区内的上海、浙江、江苏一直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也是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10]。2017年,全国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前20个城市中长三角大湾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其中上海首当其冲,地区生产总值30114亿元,全国第一;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7320亿元,全国排名第七,长三角地区排名第二。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区,如上海的金融、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化工、重型装备产业;苏锡常的电子、化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产业;浙江的电子商务、文创旅游、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基础雄厚。
四是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第一,拥有雄厚的创新资源,包括高校资源、高素质人才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长三角大湾区有高校203所,其中双一流大学5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5家,同时拥有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云栖小镇等众多学术、科学研发平台和技术孵化平台,吸引众多高科技企业入驻。第二,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带,如沪宁-沪杭-沪甬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产业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精密机械等[11]。此外,长三角一直以来都具有很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精神,不管是著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苏商”“浙商”等称呼,以及杭州的“互联网村”,这都说明长三角大湾区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3.3 存在问题解析
一是区域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大湾区内部,即长江口湾区“南重北轻”——南部的上海、苏州、无锡在GDP、人均GDP、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都高于北部的南通市。而杭州湾湾区则是“端点重,中间轻”——湾区内的上海市、杭州市和宁波市各项经济指标都远高于在中间分布的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不充分体现在大湾区的整体比较,长三角大湾区整体的发展成效与世界三大湾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图3 长三角大湾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
注:GDP和人均GDP为2016年数据,来源于各地2017年统计年鉴;独角兽企业数量为2017年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报告。
二是行政壁垒犹存,协调机制缺乏。行政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下,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行政区利益保护,导致各城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内部同质化竞争激烈,长三角“市场一体化指数”很低。如,长三角25个地级市中,有16个城市提出要建“金融中心”;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工机械设备等领域,江浙沪三地产业同构率在80%以上[12]。
三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能级亟需提升。据研究,世界级三大湾区以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十分发达,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就达到80%以上,尤其是纽约湾区更是接近90%。相比而言,国内湾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比重与国际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长三角大湾区2016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仅为56.31%,在国内三大湾区中也处于末位。从国内三大湾区内部核心城市来看,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69.8%也远低于北京的80.2%、香港的92.8%和澳门的95.5%。
图4 长三角大湾区与其他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比较
注: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数据年份是2012年,国内三大湾区数据年份是2016年
图5 2016年三个区域各市第三产业比重比较
四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龙头企业缺乏。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也是世界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区,全球核心型创新城市高度集中于此,如纽约(2)、东京(3)、旧金山-圣何塞(4)、洛杉矶(6)等[2]。比较而言,长三角大湾区内部,只有上海进入第一层级核心型创新城市行列,排名第32名,且第二层级缺失。此外,在ClarivateAnalytics (CA) 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榜单中,美国与日本分别上榜39家与34家企业,而中国大陆仅华为公司一家上榜,长三角地区创新龙头企业亟待培育。
图6 2016年三个区域创新体系结构
五是基础设施互通不足,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形成。首先,长三角地区主要联系通道——沪宁、沪杭沿线的交通干线多,但苏北、浙南及江浙皖三省之间等地区快速通道较少,高速铁路网覆盖面小。其次,长三角地区公、铁、水、空不同方式交通设施缺乏综合统一规划,极大地影响区域交通系统运行的效率。如长三角城市群海港、江河及航空资源丰富,但缺乏功能统筹与协同发展,各港口、机场间同质化竞争较多,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相对较少[13]。
六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联防共治面临巨大挑战。在长三角生态保护合作中,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缺乏包容性,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短缺、地区间环境纠纷较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14]。特别是环太湖、淀山湖、沿长江、黄浦江等共有水域的跨界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根治,如太湖大面积水藻爆发、跨行政区倾倒垃圾等事件,都给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4 规划谋划长三角大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4.1 制定规划,明确定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北部京津冀城市群有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等新的国家战略和发展抓手,南部珠三角城市群有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新的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沿海中部,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黄金交汇点和融合叠加区,是通达南北、连接东西的国家大枢纽,有比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更为关键的战略位置,但目前却尚未有新的战略定位和支撑。基于以上研究,建议积极推动长三角大湾区进入国家战略,制定规划,明确定位。
图 7 长三角大湾区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位置
4.2 践行新理念,聚焦新抓手
新时代长三角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把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补齐短板,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平衡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概括,这为长三角大湾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对新时代长三角大湾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思路进行探索:
4.2.1 创新引领: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结构优化,加强区域协同
随着后工业化阶段和知识经济时期的到来,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要迈向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创新一体化并进的新时代,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地区产业能级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促进长三角的石化、机械、纺织、汽车等传统产业快速升级,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上海和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服务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四大枢纽型创新城市。另外,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发挥区内各地优势,加强区内产业调整和转移,实现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
4.2.2 协调发展:建立 “∑ “ 型长三角大湾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1)以上海为中心,建立 “∑ “ 型的“一核两湾三都市圈”的长三角大湾区。
“一核”:上海及近沪地区,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周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两湾”:加强北部江苏地区和上海北部组成的长江口湾区、南部浙江地区和上海南部组成的杭州湾湾区的发展;
“三个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图8 长三角大湾区的“∑”型结构
(2)以长三角大湾区为核心,促进长三角地区形成“一核五轴三圈层”的空间结构。
“一核”:以上海市为核心,与江浙皖三省地区联动协同发展;
“五轴”:包括沿海发展轴、沿江发展轴、沪宁合发展轴、沪杭金发展轴和沪湖合发展轴;
“三圈层”:即以长三角大湾区的11市组成的内环核心圈层、除去长三角大湾区的长三角城市群其余部分16个城市组成的中环联动圈层及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除去内环核心圈层和中环联动圈层的剩余部分16个城市组成的外环辐射圈层。其中,内环的核心圈层即是长三角大湾区的范围,是区域资源要素集聚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
图9 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
(3)促进长三角交通联系形态由“Z”到“反K”再到“网络体系”,打造区域高速互联通道。
由于受到长江和杭州湾的天然阻隔,长三角地区最初的交通通道是由连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的沪宁、沪杭、杭甬通道组成的“Z”字形交通体系,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通沪甬线与沪宁线、沪杭线共同构成一个“反K”字形的交通格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江浙沪皖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和经济往来将更加紧密,频繁的商务交流、交通通勤等对区域交通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长三角大湾区的发展也需要加强网络化交通体系的支撑。未来应重点加快上海到北部盐城和连云港到南部台州等地区的高铁通道及沪舟跨海通道建设,同时推进合宁杭、通苏嘉甬、沿海和沿江通道建设,形成长江口湾区、杭州湾湾区和太湖周边地区三个“O”型高铁闭环,及长三角由三条环线组成的高铁环线网络,以推动长三角大湾区迈入网络化交通时代。
图10 长江口湾区“O”型高铁闭环 | 图11 杭州湾湾区“O”型高铁闭环 |
图12 太湖周边地区“O”型高铁闭环 | 图13 长三角地区三条高铁环线结构 |
4.2.3 绿色共治: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联防联治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范围虽然涉及到三省一市不同的行政区,但各市在水、大气、土壤等生态条件方面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长三角区域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完善区域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同时,要提高产业的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另外,加大对生态和社会等公共领域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提高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居住、就业环境。
4.2.4 扩大开放: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建立更高水平的区域性对外开放体系
一方面,长三角大湾区各地区政府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消除区域间行政壁垒、贸易壁垒和协调机制障碍[15]。另一方面,做好区域顶层规划引导,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明确各地市的产业和功能分工,解决区域产业同构严重的问题,促进地区之间高质量的协同合作,建立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制度体系,还需要解决制度实施上的问题,真正消灭区域内行政壁垒和障碍。此外,结合长三角以通关一体化为突破口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提升转型、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浙江舟山自贸区扩区等契机,整合周边海港、空港、高铁等资源优势,借鉴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的发展模式,促进沪舟甬联合打造国际自由贸易港,推动长三角大湾区形成更高水平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4.2.5 要素共享:整合软硬件基础资源要素,促进自由合作共享
一是以上海为引领促进大科学装置等硬件创新资源共享。全球集聚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上海张江崛起,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功能成像平台以及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上海要积极与其他三省搭建开放共享科研生态圈,营造大科学生态系统,共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快软性基础设施的整合,搭建长三角大湾区网上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行业、行政区间数据共享壁垒,整合并盘活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旅游、医疗、教育等数据资源,促进资源在长三角大湾区内部流动共享,推动地区一体化深化发展。三是促进长三角科创型人才的培育与交流。促进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资源、讲座信息等在城市群开放共享,鼓励核心技术人才在城市群自由流动,三省一市之间建立更多的技术合作交流机会。四是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协同,促进金融要素市场、金融信息、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共享共建公共服务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资金、人员、商品和信息在长三角地区自由流动。
5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伴随国际贸易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出口和贸易经济为核心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转型发展日趋紧迫。本文在借鉴世界知名湾区经济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实际,提出了包括长江口湾区和杭州湾湾区的“∑”型长三角大湾区,并针对长三角大湾区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行政壁垒犹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互通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探索提出了以长三角大湾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一是通过创新引领,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结构优化;二是通过协调发展,建立“∑“ 型长三角大湾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三是通过绿色共治,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联防联治;四是通过扩大开放,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建立更高水平的区域和对外开放体系;五是通过要素共享,整合软硬件基础资源要素,促进自由合作共享。最终以期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继涛.大湾区时代即将来临[N].上海证券报,2018:5.
YEJitao. The Great Bay Age is coming. [N].Shanghai Securities Daily,2018:5.
[2] 鲁志国,潘凤,闫振坤.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1): 112-116.
LUZhiguo, PAN Feng, YAN Zhenkun. The economy comparison and comprehensiveevaluation study on Global Greater Bay Area [J].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untermeasures, 2015(11): 112-116.
[3] 俞少奇, 国内外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金融, 2016(06):42-45.
YUShaoqi,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Greater Bay Area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J].FujianFinance,2016(06):42-45.
[4] 吴思康. 发展湾区经济,服务国家战略[N],深圳特区报2014: 第5页.
WUSikang.Develop Bay Area economy,Service national strategy[N].ShenzhenSpecial Zone Daily, 2014: 5.
[5] 崔洁.湾区论道:开放、创新造就世界级湾区经济[EB/OL],http://sz.southcn.com/content/2015-04/21/content_122670507.htm,2015-04-21.
CUIJie.Bay Area debate:open up and create aGlobal Bay Area economy[EB/OL],
http://sz.southcn.com/content/2015-04/21/content_122670507.htm,2015-04-21.
[6] 陆敏凤,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J]. 浙江经济, 2017(22): 第44-45页.
LUMinfeng,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Bay Area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Zhejiang[J].zhejiang economy,2017(22): 44-45.
[7] 徐静波. 日本如何将东京湾建成世界最成功湾区[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1c1670102x0y2.html, 2017-09-11.
XUJingbo.How to build Tokyo Bay Area into the most successful BayArea in the world[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1c1670102x0y2.html,2017-09-11.
[8] 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 港务局相关介绍[EB/OL], http://www.panynj.gov/.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Port.Port Authority introduction[EB/OL],http://www.panynj.gov/.
[9] 范金, 袁小慧, 张晓兰. 提升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问题及其路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0):10-18.
FANJin, YUAN Xiaohui, ZHANG Xiaolan.The main problems and path of improving thequalit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for example[J].Nanjing Social Sciences,2017(10):10-18.
[10] 崔大树.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3):64-71.
CUIDashu.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2003(3):64-71.
[11] 张国. 25个城市16个要建“金融中心” ,长三角产业同构率超八成[EB/OL],http://henan.china.com.cn/finance/2015/0123/164552.shtml, 2015-01-23.
ZHANG Guo. Sixteencities in twenty-five cities want to build “Financial Center”, the industrialisomorphism rat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exceeds 80%[EB/OL],http://henan.china.com.cn/finance/2015/0123/164552.shtml, 2015-01-23.
[12] 易伟忠,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7(02): 第1-6页.
YIWeizhong.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J].Transportation andtransportation (Academic Edition), 2017(02): 1-6.
[13] 陈抒怡,任松筠,王庆丽,等. 共商共治共享,建设美丽长三角[N].安徽日报2018:第 3页.
CHENShuyi,REN Songyun,WANG Qingli, et al.Co-discuss, co--govern and co-share,Buildbeautiful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N].Anhui Daily,2018: 3.
[14] 李琳,彭宇光.中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1): 第25-30页.
YIWeizhong.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J].Transportation andtransportation (Academic Edition), 2017(02): 1-6.
作者简介:
周建军(1965-),男,湖南张家界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
敬东(1968-),男,四川南部人,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
王梦珂(1987-),女,河南许昌人,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规划及区域发展研究。
郑燕(1987-),女,湖北荆州人,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规划及区域发展研究,Email:154058618@qq.com,联系电话:18801626406,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泰路11号复旦科技大厦2105室(200433),通讯作者。
周凌霄(1990-),男,安徽马鞍山人,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1] 1 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吞吐量数据均来源中国港口网公布的港口吞吐量数据
[2]括号中数字代表在全球创新城市中的排名,数据来源于2thinknow发布的2016-2017全球创新城市数据。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作者:周建军 敬东 王梦珂 郑燕 周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