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学习他国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如何将精华和糟粕区分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一直以来从思想、行为、语言等方方面面指导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学习他国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如何将精华和糟粕区分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2月23日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道南大学堂、上海中国书法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浦江国学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三楼上海厅隆重举行。
论坛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学概论教授刘传铭,就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各界领导和文化界及文化艺术爱好者约五百多位人士应邀参加了论坛。
论坛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原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蒋以任,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张学兵,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道南大学堂创始人、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张耀伟,百联集团总裁贺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副校长俞振伟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
与会人士认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重新定位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参与多种渠道齐头并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坛主持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
以下为论坛摘编:
王守常:中国智慧的特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做了题为《中国智慧的特征》的演讲,以中国的哲学智慧,解释了如何以一分为三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一分为三,叩其两端而执中”
王守常讲到,还有一年多就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当时与帝国主义国家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当时的进步青年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于是要全盘西化,向西方学习。中国从1919年以后到六十年代,思维方式基本上固化了,“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两元对立的思考,价值观在“错”和“对”中选择。
站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五四运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线,从历史的视角去反思这个问题?
庞朴先生写了一本书,提到了“一分为三”概念。《论语》中“中庸”是一个至德的概念,同时也是思维方法。“一分为三,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两端”是指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物,“中”是三,也是“多”的意思,意思是要从第三个角度思考问题。“执中无权”,意思是从第三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不能不知道因事制宜,没有权变。如果没有权变,你就“执一”,就落在一边了。
例如:“男女授受不亲之谓大礼。嫂溺,援之以手。”男人不可以直接触碰女人的手,那“嫂溺”呢?救是不救?时间地点变了,情况变了,就要调整思考方法,要“援之以手”,这就是权变。
“以宽济猛,以猛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政宽则民慢”,政策宽泛,下属就会变得散漫。“慢则纠之以猛”。严格管理会有一个问题,“猛则残民”,会伤害下属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管理者还得恢复宽松,所以“残则施之以宽”。
王守常认为,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总是在“宽”“猛”两点上思考问题,没有第三种思考方式。应该是“以宽济猛,以猛济宽”,如果宽松了出现了问题,就要在其他条例上严厉一点,然后“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和”的概念最早出在音乐里,五音能够和谐,就是“和”,它本身是强调多样性、多样化的。
《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应有接受不同声音的胸怀,性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和谐共生,激发出新的生命。习主席强调的“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概念就是“和”,“和”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传铭:新时代视野下的文化中国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刘传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史论专家刘传铭做了题为《新时代视野下的文化中国》的主旨演讲,从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丝绸之路作文化解读两方面阐述了思想。他表示,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用优秀的思想和学术成果“惠我中国,以授四方”。
何尊,从此有了“中国”
刘传铭认为,中国文化的形态特征是“文史哲不分,真善美一体”。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虽然尊重人们宗教信仰自由,但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一些西方人认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基本上就是暴民的土壤。他们错了,中华民族由老祖宗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基础,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祖庙。不久前,特朗普来华访问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请他去故宫参观时,谈到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没有“作古”,一直生生不息,悠远绵长。中华文明经过多少次涅火重生,把我们中国各个民族捆绑在一起,团结在一起,锻造了薪火相传的文明和智慧。
何尊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像走马灯一样兴衰更迭,但中华文明的脉络没有断过香火。什么时候出现了“中国”的概念呢?“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的祭器,距今约3100年。尊内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
当然中国的概念不仅仅是这一件器物固定下来的,作为一个生命体系一直在不断衍生发展。我们原来对国家的概念的认知现在要深化。“中国”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地理的概念,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另一个是文化的概念。从一个中原之国,到中央之国,再到现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中国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香火延续的中华文明。
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生动写照,是东西方文明互鉴,是中国与各民族各国家文明的双向行走
刘传铭教授曾多次探访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文化做了很深的研究。他介绍,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不是中国人,而是1877年一个德国籍奥地利人李希霍芬。李希霍芬当时是晚清时期德国政府派到中国考察的一个官员,回国以后用五年时间出了一套介绍中国的书,并画了这样一张图,李希霍芬在纸上画下的这条线,成了一百多年来丝绸之路道路科考、宗教史、货运史等等的科考蓝图。
李希霍芬1887年绘制的丝绸之路地图
总书记为什么这个时候把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赋予了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呢?很显然,丝绸之路绝对不仅仅只是一部交通史,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这是中国真正通向欧洲,联通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再加上海上丝绸之路,人类文明在这里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无比丰富的包容力,同时也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提供新思路。
刘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容性,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出发点应以此为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又绝不排斥他民族他国家的文化与智慧。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在一个传播和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环境里,我们要用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惠我中华,惠我时代。刘教授强调,无传播不文化,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要探索符合新时代的方法与形式。否则的话,只作为学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就太可惜了。
刘教授最后用诗意的语言,总结了丝绸之路的内涵:
诗人说,这条路是唐诗和宋词的吟唱,是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军人说,这条路是旌旗卷翻的沙漠,是铁骑踏破的血原;
商人说,这条路是关涉洞开的集市,是金盏银尊的盛宴;
僧侣说,这条路是信仰鲜花盛开的祭坛,是精神回家的乡路;
我说,没有踏上丝路,你的家就是世界;踏上丝路,世界才是你的家园、你的世界……
赵启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发言
主旨演讲结束后,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发表了精彩的评论,从十九大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谈到文化中国和对现在世界七种文化的理解。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要让国粹发光。
赵启正讲到,两位讲课老师古为今用,字字珠玑,让人听课时丝毫不敢走神。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这个词大概有七十多处,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两句话,一个是文化自信,一个是文化创新。
文化自信方面,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没有问题。世界到底有几种文明,各位学者说法不一,但是至少有六七种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一个是西方文化,一个是中华文化,然后是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有学者认为东欧和俄国是东正教文化,还有拉美文化,非洲文化。非洲文化因为过多的殖民地影响,找不着太大的特点,拉美文化缺乏代表国,其他几个文化基本上都有代表国,中华文化的代表国是中国,这一点毫无疑问。世界上公认中华文化是没有中断的,如今又焕发了新的光彩,所以中国的文化自信没有问题。文化创新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刚刚两位老师分享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让人敬仰。
王守常教授讲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智慧,今天特别值得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是以“和为贵”,不搞大国主义。
赵启正不无惋惜地讲到,中国的汉语还不够强大,“和”字的拼音HE和英语的“他”重复,不能用音译进入外文。另外,“和”字后来被日本人用来称呼自己。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日本借去了,自己就不能用了,这恰恰是我们文化影响力的一个证据,是我们的文化输出。
嘉宾互动:
嘉宾互动
接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和道南大学堂创始人、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张耀伟就新时代如何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做了精彩的互动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荣跃明
何建华:上海近期提出要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又出台了“文创50条”政策。新时代如何响应上海市政府号召,擦亮“上海文化”这张品牌,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
荣跃明:进入新时代,上海发展要有新气象,要在争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方面有新作为,就要立足上海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张品牌。其中,打响文化品牌,对推动新时代上海全方位发展,尤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引领性作用。
首先,上海是有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上海即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最重要城市,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最先涌入上海;有志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这里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和实践;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还是有全国影响的左翼文化聚集地。上海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中留存着深厚红色基因,是上海文化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的最宝贵资源和优势。
第二,新时代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张品牌,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上海服务、制造、购物,作为上海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进一步提升和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城市的作用、品质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文化确实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金名片”。
第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当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因此,新时代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有新使命和新担当。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何建华:今天我们所处的这栋楼被称为“东方蓝宝石”,是黄浦江畔一座熠熠发光的现代化建筑。她叫“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但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应如何传播文化,为文化发展做出我们当代人的贡献?这方面我想请叶国标董事长发表他的一些思考。
叶国标:首先要感谢各位光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因为今天是周六的晚上,又是圣诞前夕,大家今天放弃休息出席论坛,聆听专家大师的讲座,说明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
尽管现在在科学技术、物质生活方面,比古代要先进很多、发达很多,但是我觉得,在哲学、精神、智慧层面我们的老祖宗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很多方面我们至今依然难以超越。譬如,我们老祖宗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思想和理念到现在也不过时,而且赢得全世界的认可、赞赏和学习。
前两天,我看了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跳的《墨舞》,舞蹈展现了中国书法的意境,含蓄、灵动、高远,令人高山仰止、叹为观止。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就是我的家乡浙江建德富春江、新安江一带的风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国的书画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老祖宗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学习好。比如商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就是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个人对待他人,能像对自己或家人一样,很多社会问题就不存在了。
现在,国家从上到下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学校和家庭都让孩子们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始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可喜的现象。文化传承不光是政府、学校、媒体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平时有空的时候都要阅读经典书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光是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和谐,也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道南大学堂创始人、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张耀伟
何建华:今天张耀伟院长是穿着中装来的,同时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将跟大家分享对他影响至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下面我们欢迎张总。
张耀伟:在我的人生阅历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结交的一些老师,结交老师以后,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阅读。2012年8月上旬,南怀瑾老师病重期间我去看望他,老师在病榻上郑重地对我讲了两个交代:每天要读书,每天要打坐。这就成了一位老师对我最终的教诲。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自己的理想,是为这个家国、这个民族有所作为,并且最终要化在每一天的点点滴滴中,学用合一,知行合一。
给大家推荐的这个书单是2006年南怀瑾老师在一次为期七天的讲座上给我们开的一个书单,我也结合了我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略微做了一些调整。这些书单十多年以来,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也非常有效,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文末附推荐书单)
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1:“南怀瑾老先生在非常虚弱的情况下还坚持阅读和打坐。请各位教授谈一下关于对打坐和文化修养的理解,谢谢!”
张耀伟:实际上打坐并没有那么深奥。所谓法无定法,中国传统文化说“生命的根本在于静”,所以中国的儒释道都有关于“静定”的法门。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高度竞争的环境,压力很大,人就像杯中水,带着满杯的杂质在晃荡。通过打坐,把身上的杂质沉淀下来,然后恢复充满精气神的状态。
观众提问2:“现在90的年轻人对国学知之甚少,而少部分有国学爱好的人反而成了另类、老古董。想请教各位专家如何面对这一尴尬局面?”
荣跃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现实。国学在社会上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中年人的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在社会上打拼了很长时间,需要追求心灵的安宁,更愿意感受一下国学和传统智慧。年轻人接受国学有一定障碍也是可以理解的,国学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智慧,跟今天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积累传承非常不容易,我们有使命探索如何和新媒体结合,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更早更好地来接受中华文化,比如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就是一种现代传播的方式,受到很多青年人的欢迎。
叶国标: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要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不忘根本,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对于老祖宗好的东西、优秀的文化,要去学习、接触、理解、感悟和接受。同时,我们不能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兼容并包,中西合璧。最后,我们是面向未来的,传承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传承是为了弘扬,是为了以后走得更好,是为了中华民族更自信、更文明、更强大。
现场图集:
原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
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蒋以任
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张学兵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
百联集团总裁贺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俞振伟
附张耀伟推荐书单:
“快速阅读中国文化典籍”
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集注》
二、《老子》、《庄子》
三、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四、《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文字画研究》(吕佛庭)
五、《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六、《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七、《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八、《群书治要》、《近思录》、《传习录》
九、《古今图书集成》
十、《纲鉴易知录》
十一、佛学
(一)《经部》 《大般若经》 《大涅槃经》 《华严经》 《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胜鬘夫人经》 《大宝积经》. 《法华经》 《楞严经》 《圆觉经》 《六祖坛经》、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菩萨戒》(大乘)
(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 《大摩诃止观》 《宗镜录》 《正续指月录》 《大智度论》 《密宗道次第论》 《瑜伽师地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二、工具书: 《御定康熙字典》
文字:张宏妹、杜汶锡、郭玉
摄影:赵竟皓
统筹:张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