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上市公司“脱实向虚”是对股市的逆动---陆家嘴金融网

何建华:上市公司“脱实向虚”是对股市的逆动

何建华    陆家嘴金融网综合   2017-02-27 15:44:07
上市公司 股市   

回望30年前新中国股份制改革开创之初,对股市“珍珠”的思辨理性清晰且认知到位。

回望30年前新中国股份制改革开创之初,对股市“珍珠”的思辨理性清晰且认知到位。我曾与时任飞乐股份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其斌先生有过一次思辨,主题是关于财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与职工当家作主意识的辩证关系:

何:职工参股前后有什么明显区别呢?

秦:最明显区别是职工把积攒的钱投资到企业后,便建立了一种牢固财产关系,使抽象公有制变成了具体公有制,激发了当家作主热情。在发行股票集资前召开的职代会上,代表们提出问题水平相当高,比如集资干吗?投资方向是什么?如何进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等等。不像以前只停留在“年终奖分多少、发什么年货”这类低级层次上。

何:那么说,入股可以从财产关系乃至更深心理层次上唤醒职工们沉睡着的主人翁意识?

秦:这是无疑的!据调查,77%入股职工时时感到自己是企业主人,认为入股可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关心,而且这种感觉的强弱与入股份额多少成正比。显而易见,财产关系确立使职工与企业关系由以前抽象“阿公”转变为具体“阿公”,这样“阿公”优越性就可以更完美发挥出来。

透析当年思辨,不难认知这样几个道理:一是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具有所有制形式上的“阿公”性质;二是上市公司募资是为了将主业做得更好,实现企业赢利回报投资者;三是投资者哪怕持有一股二股也是上市公司主人,有权利也有责任当家作主。黑白分明地界定公众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辩证关系,就能清晰认知股票市场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大众财富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功能,清晰认知上市公司作为构成股票市场链诸要素中“珍珠”的性质作用与责任担当。

现在状况是,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珍珠”并不那么喜爱,一听到IPO增量加速就本能地产生恐慌情绪,面对新股排队形成“堰塞湖”就连锁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应该是“珍珠”出了问题:

一些企业并不具备良好上市品质,而是精心设局、巧妙包装,伪造业绩、欺世惑众,混入IPO行列,通过上市实现原始投资百十倍增值退出梦想,这就从源头上“病从口入”给股市植入毒素;

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并购定增、定向发行再融资等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手段募集大笔资金,可并没有将这些来自大众口袋的“真金白银”投入实体经济主业再生产,而是通过投资借贷、资产管理、金融运作等途径,用于买卖股票、炒作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大玩“钱生钱”游戏;

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并没有专心致志于企业经营管理,而是蓄谋编造业绩故事、良好预期、发展神话,借机炒作股价大肆甚至违规恶意减持套现,使股市成为他们谋求一夜暴富、跻身食利阶层、实现“海外移民”的“圈钱市”;

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野蛮人”为伍并行,成为“妖精”、“害人精”潜伏修炼的深山幽谷,成为“资本大鳄”滋养自肥的浑水河塘,成为人欲放纵贪婪、资本绑架权力、奸商“围猎”官员的舞台工具。

凡此种种表明,上市公司观念与行为偏差违背了资本市场本义,其带来的负能量效应不言而喻,其中最可怕的是造成了投资者尤其是80后、90后年轻一代投资者价值观的异化。2015年起伏跌宕的股灾,令不少新入市者被“扒皮吸血”获得惨痛教训,片面地将华尔街理解为拉斯维加斯,将股市类同于赌场。从特定意义上看问题,上市公司 “脱实向虚”是对股市的逆动。

正如刘士余所言,资本市场根本动力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于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是不长久的。上市公司无疑是穿起资本市场“珍珠项链”的关键要素,如果“珍珠”发育不全、品相不美、霉变腐烂、有毒有害,欲求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向好也许会变成一句空话。在加强监管声浪高涨的当下,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使“珍珠”更亮丽、更饱满、更可爱,广大投资者值得期待。(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3- 2017 CFIC.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3-2017 陆家嘴金融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287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