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陆家嘴金融网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人民网   2016-04-12 16:44:43
人才 教育   

近日,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上就“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主题演讲。

近日,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上就“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校长、各位专家:

上午好!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拔尖创新人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在一个乃至若干个领域引发巨变甚或颠覆性革命。如果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前不久,美国人发现引力波使爱因斯坦天才的“百年传言”得以证实。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级人才所发挥的作用超越时空,他对未知世界的洞见和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即使在后爱因斯坦时代,依然如此强烈。

我们深知,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认真关切的重大命题,也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话“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正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下面,我从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新格局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下的新探索三个方面,阐述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考与探索。

一、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富天赋的青年学子、自由的学术氛围等天然教育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指针。当下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10月,中国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立于时代潮头,敢于肩负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理性定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建立起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讲,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内容,得有标志性的技术。标志性技术从何而来?从拔尖创新人才中来。缺乏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就难以产出标志性的技术,就难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更难以形成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力竞争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焦点,不断向人才聚集、向拔尖创新人才聚集。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重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新政,如韩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BK21工程”,日本2002年实施的“21世纪COE计划”,德国2005年实施的“卓越计划”,俄罗斯2006年实施的“联邦创新型大学计划”,以及近年来美国政府再次批准实施旨在吸引世界顶尖学生、保持美国高等教育吸引力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澳洲开始悄无声息地削减课程费用,出台奖学金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留学生,欧盟出台“欧洲2020计划”,把研发领域的投资提高到GDP的3%,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挖掘引进力度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人类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阿尔法狗(AlphaGo)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 5月“IBM 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若不抓紧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机器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这也是理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另一向度。

二、新格局下的新征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性与艰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诞生了诸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墨尔本大学的“墨尔本模式”(Melbourne Model),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导向的教育”(Research-oriented Education)或是“基于研究的教育”(Research-based Education)、创业型大学建设等一系列创造性经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其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高等教育新格局的重要表现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重新审视新格局下的本科教育,以多项举措再造本科教育。在新的《U.S.News2015年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位的杜克大学,更是不惜重金推进 “推倒重建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基于“杜克沉浸学习”的通识教育,对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课外实践,甚至学生宿舍建构都进行了全面改造。

全球化和数字化是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又一重要特征。全球化浪潮已经促发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跃迁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教育,进而影响全球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好大学的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化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在酝酿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等数字化手段,将在不同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将因数字化发生颠覆性变革和结构性改变。随着“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发展及以MOOCs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MOOCs、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智慧校园、数字化大学等全新教育模式,因其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开放性和个性化学习,备受人们推崇。

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等多重挑战,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不断涌现,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复旦大学“四年制住宿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也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些探索与实践仍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和局部的,与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依然任重道远。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3- 2017 CFIC.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3-2017 陆家嘴金融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287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