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厂商只能在银行卡的卡基生产印刷、IC卡封装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地位,但无法在金融IC卡的核心领域——芯片设计等环节取得主导地位的历史有望改写。
金融信息系统领域的自主可控在金融IC卡产业正快速推进。
上证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在近期多家国有大行的金融IC卡招标中,有国产芯片厂商自主设计的芯片入围,并且2015年起,金融IC卡领域的自主可控战略将得到快速推进。由此,长期以来,国产厂商只能在银行卡的卡基生产印刷、IC卡封装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地位,但无法在金融IC卡的核心领域——芯片设计等环节取得主导地位的历史有望改写。
金融IC卡难觅“国芯”
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累计发行金融IC卡12.2亿张,其应用在传统银行卡金融领域基础上,拓展到社保、医疗卫生领域;在社保领域,全国累计发行金融社保卡4.7亿张;在卫生领域,全国在去年不到半年里就已发行3000万张加载居民健康卡应用的金融IC卡……
自2005年人民银行开始启动银行卡产业升级,即由磁条卡向IC卡迁移以来,诸多金融IC卡厂商受益于这一庞大而持久的产业升级过程,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不断提升。
然而,在庞大的发卡量中,诸多纯金融IC卡厂商更多只是扮演了类似苹果手机产业链中富士康的角色,在金融IC卡产业链条中,主要从事卡基生产印刷、磁条个人化、IC卡封装、IC卡个人化等环节。在这些环节,金融IC卡的国产化率超过80%,占据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
“金融IC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利润最丰厚的环节,是在芯片的研发、设计环节。”一位业内权威人士表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由国内厂商研发设计的芯片在金融IC卡领域难觅踪影。
这位人士表示,尽管国产芯片在2011年已经大规模应用在二代身份证、社保卡等领域,但由于金融领域的开放性、国际化等特点,金融领域对芯片的安全要求相对更高,当时的国产芯片尚不能提供完全满足金融IC卡所要求的“高安全性、高性能、多应用支持能力强”等具体技术指标。
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发卡时参考了境外卡组织EMV迁移的经验和惯例,要求芯片必须通过EMVCo和CC组织的安全认证。这些国际认证主要由国外政府机构和厂商技术专家组成,认证的技术门槛、费用、流程等均对国产芯片厂商不利,甚至存在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国产芯片难以通过参加国际认证的方式来证明其产品。
该人士表示,还有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国内此前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金融IC卡认证体系。而这一认证体系的缺乏,也成为国产芯片在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金融业对安全性、稳定性的高要求,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是不会允许没有获得行业认可的产品进入采购名单的。”